豆类薯类绿肥
您的位置:
首页 >
产品中心
>
其他
>
豆类薯类绿肥
>正文
秋马铃薯生产技术规程
2011-12-27
1 适应范围 本规程适应湖北省平原、丘陵、岗地和鄂西部分低山、河谷地带秋马铃薯生产地区,马铃薯生产期在8月中下旬至11月中下旬。生长前期气候凉爽、霜期较迟的地区最宜推广。
2 产地环境 应选择生产条件良好、远离污染源、运输较方便、并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生产区域。
3 土壤条件 秋马铃薯种植,应选择比较平整、水源充足、排灌方便的田块。马铃薯属须根系作物(穿透力太差),必须选择表土深厚(熟土层不少于25cm),结构疏松,排水通气良好,含有机质较多的微酸性(pH值5.0-6.5)土壤较为合适,其中砂壤土最好,过于粘重板结和低洼排水不良的土壤不宜种植。
4 茬口安排 马铃薯忌与茄科作物连作或套种,前作不宜是番茄、辣椒、茄子、烤烟等茄科作物和吸钾较多的根菜类作物。不应用周围茄科作物病害严重和土壤虫害较多的田块种植马铃薯。秋马铃薯最好的前作是早熟中稻、玉米、芝麻、花生等。
5 配套栽培技术
5.1 品种与种薯处理
5.1.1 品种与种薯 我省秋马铃薯产品绝大多数为菜用,一般选用早熟、特早熟、生育期短、休眠期短、抗病、优质、丰产、抗逆性强、适应当地栽培条件、商品性好的各类鲜食专用品种,如:早大白、费乌瑞它、中薯五号、郑薯6号等。种薯应严格挑选休眠期已过的健康薯种,提倡选用脱毒薯种。
5.1.2.1 催芽 种薯未见萌芽的应进行催芽,以打破休眠。催芽应在播种前15天进行。催芽一般选在凉爽、通风、透光的室内进行,主要采用一层种薯一层湿润稻草或湿沙等覆盖的办法,多至3、4层;或用1mg/kg-2mg/kg“赤霉素”喷雾法催芽。
5.1.2.2 切块 提倡运用40g左右的健康小整薯播种。50g以上可切块作种用。切块应自种薯顶部至脐部纵切,每个切块重量应在30g以上,并带有2个以上芽眼。注意切刀消毒。切块应在播种前2-3天进行,切块后薄摊,勿堆积过厚,防止烂种(秋马铃薯切块后温度高、呼吸强、不宜拌种)。
5.2 开沟、排水、整地和起垄
在前作成熟期或收获后及时进行开沟排水,做到田中不积水。有条件的地块要进行精细整地,做到土壤松软,按80cm左右起垄。
5.3 施足底肥 有机肥(3000kg/667m2)与硫酸钾复合肥(17:6:22、--50kg/667m2)配合作底肥施用。
5.4 播种
5.4.1 播种期 根据海拔高度、气候特点和耕作制度合理确定播种期。一般在8月中下旬至9月上中旬。
5.4.2 种植密度 垄作,垄宽80cm种双行,株距25—30cm,亩栽5000-6000株。稻草复盖栽培亩栽6000株左右。
5.4.3 播种方法 秋作的播种出苗,即要适当浇水降温又要考虑排水防涝。为创土温较低的田间环境,一般采取浅播起大垄的方式。播种最好趁阴天进行,晴天播种时应避开中午炎热时刻。
垄作:南北向、垄宽80cm左右,采用双行错窝种植,播种深度一般宜浅,在较干旱的地方不超过8cm。但费乌瑞它需播深至12cm,以防青皮。
5.5 田间管理
5.5.1 出苗 播种后连续浇水,保持行垄湿润,直至出苗。
5.5.2 盖草 湖北平原岗地,秋马铃薯生长前期气温较高,一般垄作出苗后,迅速用稻麦草或草杂肥复盖垄面5-8cm,可降低土壤温度,使幼苗生长正常。
5.5.3 中耕追肥 齐苗50%时,进行第一次中耕除草培土,每667m2可用清水加5-8公斤尿素灌施一次;10天后每亩施尿素5公斤加硫酸钾15公斤,用水溶解后灌施。
5.5.4 抗旱排渍 土壤干旱应适度灌水,长期阴雨注意清沟排渍。
5.5.5 化学调控 在幼苗期喷2-3次0.2%浓度的喷施宝,如出现徒长,可用50%多效唑50克兑水40公斤喷施2次,可增产10%以上。
5.5.6 叶面喷肥 块茎膨大期每667m2用0.5%磷酸二氢钾液50kg叶面喷施2-3次,间隔7天;淀粉积累期,每667m2用0.2%的氯化钾溶液40kg叶面喷施或选用富万钾连喷三次,增产效果明显。
5.6 病虫害防治
6.6.1 晚疫病 当田间发现中心病株时用瑞毒霉、甲霜灵锰锌等内吸性杀菌剂喷雾,10d左右喷一次,连续喷2-3次。
5.6.2 青枯病 发现田间病株及时拔除并销毁病体。
5.6.3 蚜虫 发现蚜虫及时防治,用5%抗蚜威可湿性粉剂1000倍-2000倍液,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4000倍液等药剂交替喷雾。
5.6.4 班潜蝇 用73%炔螨特乳油2000倍-3000倍稀释液,或施用其他杀螨剂,5天-10天喷药1次,连喷2次~3次。喷药重点在植株幼嫩的叶背和茎的顶尖。
6 采收
根据生长情况和市场需求进行收挖,也可以在春节前后收获,收获过程中轻装轻放减少损伤,防止雨淋。商品薯收获后,要薄摊或筐装避光通风贮藏,防止表皮绿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