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业文苑
您的位置:首页 > 媒体中心 > 种业文苑 >正文
【转】合理调整种植结构势在必行
2014-06-24

湖北农业报 2014年6月23日第二版

湖北省种子集团有限公司    袁国保 邵仁学 刘军杰 田拓

    种植业作为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其它农作物的生产,其中粮食生产是其首要任务。上个世纪末,受经济发展形势的影响,我国农业种植结构发生一些调整,蔬菜、棉花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大幅增加,粮食作物生产一度减少,但进入新世纪后,随着工业化高速发展,粮食消耗量加大,连续的丰产年没能阻止粮食出口逆差的逐年加大,传统的“重经轻粮”的种植结构开始暴露问题,其次,随着我国加入WTO,农产品市场与世界接轨,给农民的种植效益和国家的口粮安全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因素,使种植结构的调整再次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当前,我国各地都在进行农作物种植结构的调整,只有遵循正确的调整原则,科学规划,处理好调整中的各种关系,才能加快调整的步伐,提高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增加农民收入,对新世纪我国农业及国民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合理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

一、 种植结构调整的背景

  1. 国际粮食市场复杂,国内不容乐观
  粮食安全是世界性问题,也是历史性问题。美国目前是世界粮食生产出口第一大国,人均占有粮食超过1吨,而中国人均占有粮食仅为美国的1/3,就粮食出口而言,美国的粮食出口占到了世界粮食出口总量的一半,其中玉米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40%,出口量占65%,均居世界第一。需要关注的是,世界上80%的粮食交易量集中在四大粮商(ABCD)的手上,而四大粮商中的三家是美国的公司,与邻国日本相比,我们的粮食出口业务也是远远落后的,日本的丸红、全农等公司近年来在华风生水起,业务量已有超越四大粮商之势,除此之外,在目前世界粮食供需不平衡的局面下,美国等发达国家依然大力发展以玉米等转化乙醇的生物能源项目,这无疑加大了粮食的消耗和国际市场供应的不稳定性。
  国家统计局公告显示,2013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6.01亿吨,同比增长2.1%,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十连增”,而进口数据显示,2012年三大主粮净进口总数达到7000多万吨,其中玉米进口量达到1000万吨,已经进入全面进口元年,粮食进口已经成为常态化,从进口来源国看,美国和日本的贸易商占据了60%的份额。据农业部预测,到2020年,中国的粮食缺口将达到1亿吨以上,其中玉米有望超过大豆成为主要进口粮食。这表明中国既不是农业生产大国,也不是农业生产强国,中国正在成为农产品的纯进口国,国内生产供应不容乐观。
  2. 农业生产遭遇瓶颈,结构调整初现端倪
  我国利用世界7%的耕地面积,解决了世界22%的人口温饱问题,但随着我国产业的转型升级,在新的经济形势下,传统的种植模式正在面临挑战,一方面,农产品价格受国际市场冲击较大,特别是一些非粮食作物,近年来种植效益下降,导致种植结构发生变化,像玉米等一些机械化程度高,省工省时的作物受到老百姓青睐;另一方面,近年土地流转加快,传统的小作坊式的农业生产模式效率低、成本高,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取而代之的是农民合作社、种田大户等标准化、规模化种植,随着管理水平的提高,产量品质大幅提高,提升了产品的竞争力,增加了种植效益。
  3. 极端气候增加,传统种植受到影响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二氧化碳排量增加,温室效应逐渐形成。全球气候变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也越来越引人注目。同时,全球气候变暖,必然带来更多的极端气候,近年来发生的严重干旱、洪涝灾害、冰雪灾害等都给粮食生产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以湖北省为例,近三年干旱性气候增多,素有千湖之省美誉的湖北,竟然面临发展性缺水。2013年全省受旱农田面积达2627.3万亩,干旱导致棉花产量下降,水稻播种推迟甚至绝收,作物种植成本升高。据气象专家预测,今年湖北仍有可能出现干旱性气候。为了应对可能的干旱气候,2014年4月,湖北省抗旱条例已经开始正式实施。
  4.国家释放改革信号,为调整指明方向
  2014年初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将粮食安全作为任务之首,提出“必须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对粮食安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不难看出,国家层面释放利农信号,“重农保粮”思路凸显,口粮问题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中国将不惜一切代价,保证粮食供应的安全。
  2014年3月,农业部召开推进现代种业发展工作协调组会议,会议研究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种业体制改革提高创新能力的意见》(“国七条”)具体落实措施,在部际分工基础上,进一步明确部内任务分工,对21项重点落实目标任务分项处置,并强调深化种业体制改革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和种业安全,而种植业的调整将直接关系种业改革的方法和策略。

二、调整种植结构

需要注意的几个要点
   1. 调整种植结构要适应国民经济的发展
  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国民经济的涨落与农业经济运行好坏直接关联,国民经济运行创造的环境对农业发展也至关重要。因此,种植结构调整要紧跟国家相关战略规划,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而且,作为农业发展新阶段的中心工作,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不仅要合理布局生产,而且要致力于加强农业基础产业地位,以农业结构调整支撑国民经济增长,并通过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为农业结构调整创造宽松的外部环境。
  2. 保障粮食安全是种植结构调整的前提
  粮食安全是关系社会稳定,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尽管我国的粮食安全现状有所保证,但长远来看仍面临着粮食生产资源不断减少、粮食供应存在结构性短缺、贫困人口数量仍然巨大等严峻挑战。因此,种植业作为粮食安全的第一道保护屏障,一定要未雨绸缪,结构调整必须以粮食安全为前提,首先要确保粮食作物的生产面积,尤其是近两年进口量不断增加的玉米,建立优质高产耕田,种植业的稳定生产是其他产业发展的必要前提。
  3. 调整种植业要保障农民增收
  种植业的调整不但与粮食安全紧密相连,也与农民利益也息息相关。种植结构的调整离不开农民,土地收益是农民最主要的家庭收入之一,衡量种植调整是否合理的关键标准就是农民是否能够增收。我国的农产品越来越市场化,已经开始参与世界范围内的竞争,把握好政策强制性与市场导向性的这两个因素的平衡点,在现有粮食库存、粮食生产现状、以及对市场需求变化的调查、分析和预测的基础上,在农业结构调整的框架内,对种植结构调整做出整体规划,在粮食供求总量平衡的基础上谋求粮食种植大结构的优化和农业生产种植的合理布局。
  4. 调整种植业结构是农业转型升级的必要手段
  种植业是农业的基础,我国经济正在全面转型,传统农业正在向现代农业转变,加快种植业调整进程,对于夯实现代农业根基、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农业结构调整的过程,实际上是个提高农业竞争力,增强种植效益的过程,也是一个发展农业市场的过程。其根本途径是通过调整种植结构,促进农业转型升级,焕发新的生命力,从而提高农业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三、种植结构调整面临的难点及问题


  1.粮食生产任务艰巨,增产压力大。
  据统计,2013年的我国的粮食消费量高达6.82亿吨,比粮食总产量多出0.8亿吨,粮食供求紧平衡状态没有改变。另一方面,我国当前正处于中等收入向高收入迈进阶段,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生物燃料、畜牧养殖业和酿酒工业发展迅速,对粮食的需求也在大幅增加,尤其是玉米的消耗量每年以百分之十几的速度递增,粮食需求量还远未见顶,农业生产稍有闪失就会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
  2.对种植结构调整的认识不够深入
  虽然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已开始起步,有的地方力度还很大。比如,湖北省农业厅下发《湖北省棉花产区种植结构调整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各地要因地制宜,调减棉花种植面积,确保粮食作物生产。但不容忽视的是,一些地方只注重工业效益,对农业生产不够关心,对种植结构调整的重要意义认识还不够,对农业结构调整的认识还局限在农业内部。尤其是还没有认识到新一轮结构调整更应立足于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开拓新的领域,促进农业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此外,部分农民没有充分解放思想,对农产品价格的涨落还缺乏应有的承受能力。一些基层干部在指导农业结构调整方面,仍停留在一般号召上,缺乏具体的、实质性的推进,工作方法简单而导致收效甚微。
  3. 农业产业化水平低,产销对接调整缓慢
  结构调整能否取得成功,与农业的经营方式有很大关系。由于信息、市场、资源、交通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很多地方农业产业化还没有真正发展起来,或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或没有形成规模化经营,或市场带动的条件不存在。特别是基层只重生产,不顾流通,只懂生产技术,不懂市场规律。生产与流通、加工脱节,结果生产发展了,产量上去了,价格却下来了,农民为此叫苦不迭。因此,产销对接,农业产业化经营应说是结构调整顺利进行的有效方式。
  4. 技术创新尚不适应种植结构调整的需求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任何产业的改革离不开科技的支撑,农业技术创新已经在我国农业结构的适应性调整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我国科研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还有不小差距,在育种、生产、加工等环节还要进一步开发研究。同时,我国农业研究投资强度不足,对农业科研产生着消极的影响。在科研经费分配上,科研等事业单位与种子企业严重失衡,企业的主体地位有待加强。最后,我国农业的创新只注重技术创新,而忽略管理创新,使先进的科学技术无法发挥出最大生产力。

四、对于调整湖北省种植结构的几点建议


  湖北省是农业大省,有几次种植结构调整的历史。解放初到八十年代,为了提高口粮生产总量,尽快实现自给,实施“两增两减”方针,即增加粮食作物种植,增加高产田种植,减少粗粮种植,减少低产田种植;八十年代后,温饱问题基本解决,种植结构调整的任务主要是提高效益,一是根据土壤条件,因地制宜,进行调整。二是稳定压缩粮食面积,发展多种经营。三是面向市场,发展优质农业。从湖北省历次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的情况来看,每次调整都是依据人们生活需要及社会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进行的,在当前形势下,调整湖北省种植结构势在必行。
  1. 坚持水稻种植不动摇,合理调整早、中、晚稻种植结构
  1.1 推广种植优质稻
  湖北省从2007年开始大力推广优质稻,经过几年的努力,成效显著。但是我们同时也应该看到,一些地区因为种种原因,到现在优质稻推广尚不达标。还有一些地方,因为一些个人或集团利益的原因,推广的所谓“优质稻”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优质稻”,“湖北米”现在在市场上少人问津,这些问题都亟需改善,因此,继续推广种植优质稻是重中之重。 
  1.2 推广种植再生稻
  江汉平原由于受到早稻生长收获周期较长的影响,双晚容易推迟抽穗、扬花而受寒露风的影响,结实率下降、产量低,甚至绝收。扩大种植一种两收的“再生稻”是发展的必然。再生稻的头季稻的稻谷产量可以达到正常中稻种植的收获水平,再生稻的第二季稻的稻谷亩产300公斤左右,“一种两收”基本可以达到“亩产吨粮”的生产要求。因此要在水源丰富、有种植早中稻习惯的地区大力推广种植再生稻技术。
  1.3 推进水稻”单改双”
  推广水稻集中育秧,推进水稻“单改双”。坚持政府推动、政策促动,突出培植壮大水稻集中育秧经营主体,以早稻集中育秧为突破口,破解双季稻恢复发展瓶颈,推进水稻“单改双”,提高水稻单产,促进粮食稳定增产和农业持续增收。
  1.4 示范种植旱稻品种
  在一些传统的水稻种植区,为了降低干旱和天气异常带来的生产风险,建议引进并推广种植旱稻品种,旱稻产量虽然无法与传统水稻媲美,但是在生产稳定性和抗性上首屈一指,建议在灌水无法保证的传统水稻种植区推广示范。
  2. 适当“控经”,推广机械化品种
  水稻、油菜、棉花曾是湖北省三大主要播种作物,棉花的种植面积曾经达到过800万亩。随着劳动力价格的不断提高,用工多,机械化程度低的作物品种逐渐被市场淘汰,棉花市场受影响最大,不但生育期长,且耗工耗时,价格波动大,种植面积大幅萎缩。在当前发展形势下,适当调减棉花种植面积,同时着力开发推广适宜机械化生产的油菜品种,在育种上对油菜的耐渍性加强选择,适当提升旱作植物的种植面积,解决冬闲田,是下一步湖北省农业发展的重点。
  3. 保障发展“高山蔬菜”和“城郊蔬菜”产业
  近年来,在湖北省政府和农业厅的监管下,鄂西山区“高山蔬菜”逐渐发展为湖北省的招牌蔬菜产业,其中更以长阳和利川为核心,辐射全省16个县市。高山蔬菜的生产为满足山下夏季新鲜蔬菜的供应和山区农民致富做出了重要贡献,因此一定要保障湖北省“高山蔬菜”的种植和发展。
  我们同时也应该看到,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展变大,“城郊蔬菜”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很多传统的城郊农田因为本地企业和工业的发展,不得不为它们腾道让路,市民的新鲜蔬菜供应越来越困难,在下一步种植结构调整中,如何协调工业发展和城郊蔬菜发展的关系,“保障市民人均一分菜地”的理念需要被重视。
  4. 大力发展饲料玉米和甜玉米产业
  玉米作为北方的主要作物,近年来在湖北开始受到“追捧”,种植面积逐渐发展到900万亩。主要是因为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畜牧养殖业呈稳步增长态势,依靠玉米的消费产业需求量不断增加,同时玉米产量稳定易管理,种植成本相对较低。据农业部门预计,“十二五”末,湖北省的玉米种植面积将突破1300万亩。
  4.1 推广种植早播春玉米和夏播玉米
  湖北省江汉平原历来有种植早播春玉米的习惯,主要以和棉花间作为主,玉米收获以后不影响棉花继续生长。近年来,随着棉花比较种植效益的不断降低,原来的间作逐渐演化为全幅种植,种植面积迅速扩大,但是因为传统的种植方式无法迅速适应全幅种植玉米的需求,导致一些种植方式亟需改进。
  鄂北地区因为是传统的小麦-玉米播种模式,主要种植夏播玉米,因为一直没有合法的夏播品种,当地推广品种主要从河南等地引进,品种优劣参差不齐,耐热耐旱性无法确定,直接导致后期玉米生长和产量差异较大。湖北品种审定委员会近年开始审定适合鄂北的夏播玉米品种,如湖北省种子集团有限公司的汉单777,如何快速推广稳定合法的夏播玉米品种是湖北种植结构调整的重头戏。
  4.2 适度发展秋播饲料玉米
  湖北省近年来甜玉米和早春茬蔬菜发展较快,江汉平原在春播甜玉米和蔬菜收获以后,往往会选择种一季秋蔬菜,但因为最近几年秋播蔬菜行情不好,农户种植效益无法有效保证。因此,可选择种植经济效益比较稳定的秋播饲料玉米,选择在7月上旬至7月下旬种植。武汉市汉南农业局2013年在当地示范种植秋播汉单777,亩产一般稳定在650公斤左右。同时,早稻收获以后,可以水田改旱地,种植一季晚秋玉米。
  4.3 大力发展甜玉米
  甜玉米是湖北省新兴的玉米产业,近年来,由于其可以一年两季种植,附加效益高,种植风险小等特点,受到老百姓的喜爱。经过几年的调整发展,湖北省鲜食玉米已经在全国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开始在北京、郑州、广东等地畅销并逐渐垄断市场。大力发展湖北省甜玉米产业,对于优化湖北省种植结构,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种植业结构的调整是一项集政策性、科学性和群众性为一体的战略体系,也是一个随着体制、科技、国内外环境的发展变化而不断进行变化的动态过程。种植业结构调整是战略性调整,是着眼于长远和未来,将对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因此,准确地把握农业结构调整中有关问题,对于促进结构调整顺利进行,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