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动态
您的位置:首页 > 媒体中心 > 公司动态 >正文
一粒小种子 拍出1111万元高价!
2025-11-12

11月11日,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再传喜讯:由院粮食作物研究所自主选育的耐密机收玉米新品种“郑单111”以一期转让金1111万元完成技术使用权与经营权转让,与湖北省种子集团正式签约。这是继“郑单958”后,再创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玉米品种单品转授权金额新高!这充分展现了河南玉米育种团队的创新实力,彰显了农业科技的巨大市场价值。

 微信图片_20251112102437_1654_9.png

集智攻关,优良品种彰显科技硬实力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副书记、副院长王强在签约仪式上指出:“郑单111的成功转化,是我院科技创新体系与成果转化机制协同发展的生动体现,凝聚了育种团队、管理团队与推广团队的共同心血。”

微信图片_20251112102452_1655_9.png

“郑单111”是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通过郑5932与QB5725组配育成的玉米新品种,实现了产量、品质与抗性的协同提升。母本郑5932融合了国外优异种质和国内优异种质的优点,它既保留了国内本土化种质的矮杆耐密、抗病抗逆、适应性广的特点,又融入了国外种质茎秆坚韧、根系发达、抗倒性好、出籽率高、丰产性好的特点。父本QB5725是由贵州农科院选育的优良自交系,整合了温带与热带种质之长,有效克服了热带种质光敏感、脱水慢等难题,具有抗病性强、品质优良、耐高温、配合力高等特点。

 微信图片_20251112102501_1656_9.png

“郑单111”聚合了母本高产耐密抗倒广适与父本优质抗病耐高温的优良基因,形成了杂交种的高产稳产、品质优良、矮杆耐密、抗病、抗逆等突出特点,实现了产量、品质、抗性协同改良,展现出良好的综合性能与应用前景。机收试验结果显示:“郑单111”粗淀粉含量73.22%,粗蛋白质11.6%,容重达808克/升,各项指标均表现优异;在河南省玉米比较试验中,平均亩产735.5公斤,较对照郑单958增产12.1%;展现出良好的丰产稳产特性。

 微信图片_20251112102510_1657_9.png

“郑单111”是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选育的优质绿色品种,高抗瘤黑粉病、抗锈病、中抗茎腐病、中抗小斑病、中抗穗腐病、中抗弯孢霉叶斑病等黄淮海常发病害。

科企合作,开拓种业振兴新格局

此次与湖北省种子集团的合作,开创了豫鄂种业协同创新新模式。湖北省种子集团总经理邵仁学表示:“我们将充分发挥市场网络与推广优势,加快‘郑单111’在黄淮海地区的布局推广。”

 微信图片_20251112102518_1658_9.png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科研处副处长徐彬认为,此次合作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典范案例,不仅体现了品种的市场价值,更展示了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巨大潜力。粮作所所长程泽强指出:“郑单111”的成功转化,为后续育种创新提供了重要借鉴,将激励科研团队培育出更多突破性品种。

 微信图片_20251112102526_1659_9.png

“郑单111”的签约标志着河南省玉米育种工作取得新突破。近年来,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紧紧围绕国家种业振兴战略,优化创新布局,强化团队建设,推动玉米育种从“跟跑”向“并跑”、“领跑”转变。玉米遗传育种室主任曹丽茹表示,团队将继续在耐密宜机收、抗逆提质等方面深入探索,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更多“河南良种”。“郑单111”的转化,展现了新时代农业科技工作者责任与担当。在种业振兴的道路上,河南正以坚实的科技支撑,为端牢“中国饭碗”贡献着河南力量。

 微信图片_20251112102533_1660_9.png